2016秋学期开学各项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为确保新学期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对新学期的各项工作提出要求,并布置开学初教学准备情况检查的具体工作。9月5日开课第一天,上午8时,学院领导及督导组成员分成多组到博学楼教室和仁和楼学院机房,对教师上课、学生到课听课、机房准备情况进行了巡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教学工作秩序良好。
我院推进审核评估自查自建工作
7月6日在学院召开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检查反馈整改推进大会后,我院组织教师继续梳理教学材料,根据学校的要求,在假期间安排好人员值班,继续对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及教学材料进行梳理,分别在8月20日和9月22日接受了学校对我院的2轮专家检查,并当天由专家组对我院的审核评估工作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
在检查中发现我院仍有一些工作做得不细,准备不够充分的问题,方校长要求我院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审核评估工作氛围,发动全院师生,进一步推进审核评估工作。
学院领导召开了工作会议,为老师们专门介绍了上一阶段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读了省教育厅和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的相关文件,并对近期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行了系统的部署和安排。
我院组织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机械类核心专业的引领作用,机械优集学院决定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申请2017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9月我院根据中国工程教学专业认证协会通知文件,组织有关老师拟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的撰写与相关表格的填报工作。
我院获批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立项
8月15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印发《关于批准第六批机械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方案的通知》(中机联科[2016]200号),由我院申报的“机械工业模具型腔智能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项目编号:2016SA-10-18),这是我校首次获得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项目。
机械工业联合会是全国性行业协会,“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是机械工业联合会根据机械工业发展实际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机械工业“十三五”总体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本着完善布局、重点突出、增强实力的原则启动建设的。我院根据申报项目指南,认真组织申报,经专家审查、现场答辩与公示等程序,最终成功获批立项。
机械工程专业申报
我院现有的五个本科专业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江苏省高校重点专业。在机械类专业具有较深厚的学科基础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好的办学条件。依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我院在前期筹建的基础上2016年暑期申请增设机械工程专业,计划于2017年开始每年招收新生70人。
“3+4”合作项目推进
9月,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迎来50名特殊新生。他们是我院与中职院校培训3+4项目进入本科学习阶段的第一批学生。
我院从2013年开始与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申请了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3+4”分段培养试点。在中职院校的培养过程中我院积极沟通合作,保证3+4项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能够适应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今年秋学期第一批学生从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并通过转舵选拔,进入我院学习。他们的入学标志着我院3+4合作项目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为推进我校与盐城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合作3+4分段培养项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9月27日,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马松,副校长丁育林,盐城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许伟、机械优集学院副院长陈青等一行7人,到江苏理工学院学习调研。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董存田,教务处副处长蒋波、刘晓杰,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叶霞、计算机工程学院副院长白凤娥等参加研讨。董校长就七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中职本科的转舵选拔、七年一贯制的培养等方面做了专题发言。会上三个学校针对“3+4项目”的培养模式、中职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中职本科之间的转舵选拔等各方面的做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于共享,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今年重点进行《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控制》等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
9月12日,周海院长带队至南京,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培训。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深入剖析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背景、意义;聆听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专家的系列报告:武汉大学黄东明教授做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动力机制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东南大学孟桥教授做了《MOOC可以很简单——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MOOC建设浅谈》专题讲座;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卫卫教授做了《数据结构MOOC之路》专题讲座;学习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规范、模式、流程等等。会后与专家和参加学习的江苏省高校的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
本学期我院将进一步做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院士讲坛
9月21日晚,在南校区机械馆二楼会议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教授走进我校“院士讲坛”,就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开设指导报告会。校长叶美兰主持会议。机械优集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相关专业教师、部分研究生代表参加。
郭东明院士认真听取了我院关于学科建设、学术骨干、科学研究,近年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情况汇报,对我校机械学科建设坚持走建材装备制造、绿色环保装备、智能制造相结合的路子,形成鲜明建材行业特色的做法高度赞赏。他希望,今后我校机械学科应注重产政学研平台建设和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团队建设,同时还要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不断凝练优化学科方向、明确学科优势,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9月2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荻教授应邀走进我校“院士讲坛”。在南校区机械馆二楼会议室,朱荻院士与机械优集学院师生代表座谈交流,指导学院学科建设工作。校党委书记葛世伦主持指导交流会。机械优集学院负责同志、学院教师、学生代表近30人参加。
朱荻院士认真听取了机械学院负责同志关于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的汇报,充分肯定了我校机械学科的基础及在学科建设上所做的工作。他指出,我校机械学科发展要注重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的建设,产政学研平台建设与高层次团队建设要与地方产业需求贴近、贴紧、贴实。他希望学校和学院,一定要不断凝练优化学科方向、明确学科优势,尽快、更好地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我院学生学科竞赛获得好成绩
7月30日至8月2日,“锅检”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由我院曹卫老师指导,周春启、朱志康、陈新、吴志远、徐鑫等5位过程装备专业同学设计的作品《格栅反吸式除尘器》经过现场答辩、专家评审,荣获本次大赛一等奖。
这是我校首次参加该项赛事并获此殊荣,此次大赛共有来自59所高校提交的396件参赛作品,我校在一等奖获奖单位中是唯一一所本二院校。本次大赛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我校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及建模大赛中取得突破
7月22日~26日,第九届“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在山东理工大学举行。由我校机械优集学院刘道标、黄晓峰、惠学芹、吴进四位老师,李钱景、丁楷、张骐薇、凌煜霄、陶羽玲等同学组成的“鹤鸣队”取得不俗成绩,李钱景获得机械类个人全能二等奖,丁楷、陶羽玲获得机械类尺规二等奖,张骐薇、凌煜霄获得机械类建模二等奖。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制图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产品信息建模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是国内图学类课程最高级别的“国家级”赛事。
机械优集学院暑期走访预就业实践基地
为了解预就业实践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学习情况,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根据预就业工作总体安排,8月9日至11日,机械优集学院党委书记孙雷带队,副院长查文炜、院长助理朱凌、三维设计制造系主任王斌、学生科长阎小民一行五人走访了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瓦锡兰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天纳克中国有限公司、上海伯利恒橡塑有限公司、上海优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昆山研通模具有限公司等多家预就业单位,原副校长刘德仿应邀出席相关活动。
走访中,学院领导与企业相关人员、实践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听取了企业导师对学生在实践期间的表现评价,了解了学生在企业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与企业相关负责人交换了深化校企合作的设想和意见。
通过走访,预就业学生普遍反映,在一个多月的实践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习意识、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都有明显提升。学院领导鼓励预就业学生要珍惜一年的预就业实践机会,加强学习,积极锻炼,提高本领,在企业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对学生在企业的人身安全、自我管理、遵章守纪等提出明确要求。
我院暑期开展教师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进学院与西门子校企合作,7月6日到7月14日我院开展了UG NX三维软件应用培训和西门子教学认证考试工作,此次培训通过自我学习、系统复习及答疑辅导的形式提高教师综合运用UG NX软件和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通过UG NX教员认证考试对培训教师掌握UG NX软件的水平进行了合理评估。
8月26日到9月1日,我院面向教师开展了有限元分析培训。主要培训了数值求解方法、弹性力学分析方法及模态瞬态分析等相关有限元内容。对于教师利用有限元分析理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