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学生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2025年7月,盐城工学院机械优集学院“盐韵千年藏馆史,青衿万卷续文脉”中华文化传承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江苏省盐城市中国海盐博物馆、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在张长生、王彬两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沉浸式探索盐城文化底蕴,践行青年文化传承使命。
实践团首站抵达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作为展示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核心场所,博物馆内丰富的生态标本、动态模拟场景,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湿地与人类文明的共生关系。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重点学习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以及盐城在湿地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实践经验。
“原来丹顶鹤的迁徙路线与湿地保护有这么深的关联!”实践团成员在参观后感叹。随后的小组研讨中,成员们结合机械专业知识,探讨了生态监测设备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可能,让跨学科思维与文化传承碰撞出火花。
接着,实践团来到中国海盐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以海盐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这里的“海盐文明陈列”“中国海盐科技史”等展区,系统呈现了中国海盐文化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脉络。成员们分组参观,时而驻足观察古代制盐工具的精巧结构,时而记录盐商文化对盐城地域经济的影响,在“煮海为盐”的历史场景复原区,更是通过互动装置体验了古代制盐流程。“从‘刮泥淋卤’到现代盐业生产,不仅看到了技术的进步,更感受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团队负责人黄勇前在分享时说道。此外,实践团还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室,参与了简易文物除尘模拟体验,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学习文物保护基础技巧,强化文化遗产守护意识。
最后,走进盐城市博物馆。这座承载着盐城千年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通过“史前文明”“秦汉风云”“明清繁华”等展区,串联起盐城从远古聚落到现代都市的发展轨迹。成员们在战国青铜剑、宋代瓷器等珍贵文物前驻足聆听讲解,在民俗文化展区感受盐城剪纸、淮剧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实践团特别设置“文化观察员”角色,成员们手持调研手册,记录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符号,为后续艺术创作积累素材。在非遗文化交流环节,博物馆工作人员还通过视频展播,介绍了东台发绣、建湖杂技等盐城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引发成员们对“如何用青年力量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的热烈讨论。
活动当天,实践团还同步开展艺术创作活动,成员们以三大博物馆的文化元素为灵感,通过素描、摄影、短文写作等形式,将所见所闻转化为鲜活的文化作品。傍晚时分,实践团召开当日总结会,各小组汇报当天收获,分享实践感悟,为后续整理实践报告、开展文化推广活动奠定基础。
“这次实践让我们走出课本,在三大博物馆里读懂了盐城的‘文化基因’。”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积极参与文化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盐城的历史与生态之美。指导教师张长生强调,机械优集学院将持续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纽带,搭建“专业学习+文化传承”的实践平台,引导青年学生在守护文化根脉中坚定自信,在传播优秀文化中贡献青春力量。